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4日
上海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加快轉變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和深化土地資源改革的關鍵期。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土資源部印發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依據“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并重”的原則,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土地資源利用的基本情況
(一)主要成效
1.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耕地實物占補
“十二五”期間,出臺《關于調整本市耕地開墾費標準的通知》,耕地開墾費標準從2.5萬元/畝提高到8萬元/畝,耕地價值進一步顯現。全面嚴格落實實物占補、先補后占、占優補優,全市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共計補充耕地16.6萬畝,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補充耕地目標。
2.實施“五量調控”的基本策略,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十二五”期間,深入貫徹落實節約集約用地要求,出臺《關于進一步提高本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見》,提出了“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土地利用策略,確立了城市有機更新政策機制,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績效。“十二五”期末,全市單位建設用地GDP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34%。
3.著力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減量化工作取得實質進展
“十二五”期間,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年遞減,從原來的50平方公里以上降至目前的2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工業倉儲用地、市政公用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占比約為23∶46∶31,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進一步向公益民生類項目傾斜。“十二五”期末,實現浦東新區和各郊區所有經營性用地出讓與減量化指標掛鉤,全市在推進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4.推進生態網絡建設,強化城市生態空間保護
逐步形成中心城以“環、楔、廊、園”為主體,中心城周邊地區以近郊綠環、生態間隔帶為錨固,市域范圍以生態廊道、生態保育區為基底的“環形放射狀”的生態網絡空間體系。“十二五”期間,啟動首批6個郊野公園試點建設,其中金山廊下郊野公園已率先開園;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期末的12.6%提升至15.0%,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5.穩步推進地面沉降防治,逐年降低沉降速率
“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健全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法規體系,出臺《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機制;地面沉降分區管控取得初步成效,完成地下水嚴格限制開采區、限制開采區、控制開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建立分區分層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控制指標及防治對策;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由2005年的8.4毫米減少至2015年的5.1毫米,并保持了沉降速率穩中有降的態勢。
(二)存在的問題
在規模績效方面,規模調控壓力大。“十二五”期末,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15萬人,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但未來仍面臨較大增長壓力;建設用地占全市陸域面積比重已達45%,逼近現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限。用地績效存在差距。2015年,全市單位建設用地GDP為7.9億元/平方公里,但城郊發展不均衡,中心城區、浦東新區、近郊區、遠郊區單位建設用地GDP相對比例為11.6∶3.2∶1.7∶1。用地結構不盡合理。生產用地總量偏大,工業倉儲用地占全市建設用地比重達到27%,遠高于同類國際大都市;生活用地結構有待優化,農村宅基地占居住用地總量的比重較高;同時,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占比低于同類國際大都市。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editor@blculx.net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